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发布时间:2020-03-01   浏览:1916

年终岁末,举国上下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陷入焦虑与恐惧。虽然没有行医治疗身体疾病的能力,但心理学人想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在这场风暴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以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的社会现象。

身处武汉心不惊,远在千里很糟心——人们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与气象学上的台风眼效应类似的现象:在灾难发生的中心区域,人们的心理反应比处于外围区域者的反应更平静。这就是“心理台风眼效应”:越接近高风险时段,越接近高风险地点,人们的心理反应反而越平静。

再发达的时代也阻挡不了谣言——在朋友圈和家庭群中流传一时类似“吃维生素 C 防病毒”、“熏醋能消灭病毒”等的谣言。这就是幸存者偏差,描述的是人们以片面的信息作出判断的现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容小觑,侥幸心理不可取。我们需要全面地获取信息,这能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抵制谣言。

总有人会捐款——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人们认为,总有其他旁观者会有所作为,自己就不用作为了。事实上,帮助他人是每个人的责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全国人民需要团结一心,合力支援。疫情面前,我们要摒弃偏见,帮助他人。

一、理性感知疾病,更好应对疫情

当我们经历疾病的威胁时,我们所经历的绝不仅仅只是躯体的生理变化。当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时,恐惧、愤怒、焦虑、悲伤都是合理的,它们的出现是为了促使我们更好地寻找生活的意义。我们该如何理性地度过这个为疾病或疾病的威胁寻找意义的阶段?

(一)放弃无端恐惧,写下对疾病的自我感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正在与疫情进行一场恶战,此刻,我们更需要科学地认识这个敌人。

1.写下症状:已经被诊断出患有某种能够清晰标记的疾病者,可能会更加警惕与这种疾病有关的症状,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

2.理清时间线:记录和分析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随时间如何变化,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3.客观预测疾病的后果:认识程度,对身体状况和情绪有着独立且强烈的影响

4.寻找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医生充分沟通、交流这种自我推断,不要有任何忌讳隐瞒。

(二)重视疾病感知中的情绪因素

1.收集信息,提高对疾病的理性认知:人们通过正确评估和标注典型症状,并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时,便更容易发现疾病,也会更加积极地寻求治疗和改善生活习惯。

2.了解自己的疾病感受,尽量减少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了解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和为什么发生,这些信息能够大大降低我们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焦虑,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

3.尽量关注生活中积极的、确定的因素: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度的运动和健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习惯,才能够帮助我们迎来更乐观的结果

二、克服焦虑,打赢抗疫心理战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有人连续几天没睡好觉,甚至有人一听到与肺炎传播有关的消息,就会感觉喉咙干痒,忍不住咳嗽,这都是焦虑的一种常见表现。首先我们要知道焦虑是把“双刃剑”。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我们提高警惕,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习惯,从而降低感染风险。但过度的焦虑往往会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躯体疾病。那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我们该如何防范过度焦虑?

(一)焦虑源于未知

    焦虑的对象往往不是已知的东西,而是未知的东西。未知会造成不确定感和无法掌控感,这些感觉会降低我们对潜在威胁的预期,进而导致焦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未知的东西有很多:它的病因是什么?它是怎样传播的?它的预后如何?疫情何时能结束?我和家人是否已在不经意间接触过感染者?……这些未知是我们感到焦虑的根源。如果可以化解这些未知,就不会过度焦虑。

         (二)克服焦虑,从化解未知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传播途径、预后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加深对它的认识,从而缓解由这些未知带来的焦虑。可以结合官方公布的疫情信息、国家采取的防控举措、以往传染性疾病疫情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等,初步作出自己的推断。可以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挺过了之前的‘非典’之战”“我接触到隐性感染者的概率较低”,等等),来提升应对肺炎疫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与家人、朋友谈论你的想法和担忧,从而获得他们的情感支持。当然,如果心理自助无法帮你摆脱焦虑困境,你就应当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理性感知疾病,认识焦虑,然后克服这些心理情绪,让我们携手打赢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