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习作付梓成铅 课题实践研究硕果飘香

发布时间:2019-01-17   浏览:2009
省级科研课题学生优秀习作《川中文学》发表颁奖纪实
遂宁高级实验学校省级科研课题《以乡土文化为载体建构高中综合实践育人活动的研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加强“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丰富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课题研究兴趣与内驱力,使课题研究更富实效,学校高中部教科室课题研究组核心成员特组织高一高二部分学生前往张鹏翮故居、旷继勋纪念馆、宝梵壁画和金华山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后,同学们深受感动,撰文纪念。一篇篇文字书写着他们对名人的景仰,对文化的思索,对乡土的热爱。课题组遴选8篇优秀习作向《川中文学》投稿,其中林海媚、冯佳、周宇杰、郑豪同学的作品已被付梓发表,每人获得《川中文学》赠书一本,荣誉证书一份,稿酬120.00元。遂宁高级实验学校罗从军副校长代表《川中文学》编辑部对高中部课题研究组表达了肯定与祝贺,在北校区六楼会议室对获奖学生现场颁奖。现将颁奖现场、获奖个人及优秀习作展示如下:

阶段总结   现场颁奖

高2.16班  林海媚
我是高2.16班一名平凡的女生——林海媚,年龄与班级一样,十六。爱好文学、音乐、国画。关于人生目标的追求,与大多数平凡人一样,想的并不高远,但我深爱脚下的土地,感恩身边的人。若能为我所爱付尽一生去守护,纵然青丝成白首,亦无怨无悔,正如我的人生格言: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万古丹青悠悠音
高2020级16班  林海媚
我已准备好领教,在此之前我早已有了极大的心愿目睹这壁上的景意;我已期许太久,朦朦胧胧中迎着晨曦出发,在途中消磨了的尽是睡意。于迷茫交融的枯燥时光,这样昏昏沉沉中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终于来到它的面前。

石阶上青苔恣肆,殿阁上“宝梵寺”三个字在阳光下散发着沉静的光,“佛中之圣,禅中之宝”,每念至此,我总是思索这里是有着怎样灿烂的艺术瑰宝,它又是否有如莫高窟壁画那样的精湛神形。满心疑虑的我像颗敏感的晨露,感受着空气的流动与光线的交错。

起初进入到陈列壁画的房间时不太适应,光线昏暗,这是壁画需得避光保存的缘故,过了一会儿,我们才看清了它的原貌。

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百多平方的房间里,墙壁上,天花板上,遍布了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彩画,“地藏聆经”、“罗汉补衲”等等,描绘的皆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场面,至于天花板上更是整齐地列出八行八列的六十四副彩绘,据说记叙的是西游记里的情节,画面彰显的尽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其中较为深刻的还是“地藏说法”图中地藏菩萨手拈舍利宝珠,正在讲经说法,而左右两尊罗汉似在暗自发笑,心想明天就是如来的寿辰,诸仙诸佛都要会聚在大宝雷音寺中聆听佛祖法音,难道地藏竟忘了?而居下的那位罗汉却右手拈针,左手护衲,似乎刚好补完一个补丁,正侧目收针,咬断线头。从惟妙惟肖的情态,纤毫毕见的针线中足以见其画意之精妙。

“古寺钟灵秀,霞光霭万重。仙笔抒妙品,丹青耀禅宗”。

这又是怎样的景意——

上溯到彩陶时期,其实中国绘画之源远流长已超过了7000年左右的时光,也正因为这深厚、壮丽,令人惊叹的历史文化沉淀,才造就一个博大、从容、礼让的民族。而绘画所体现的除了时代风采,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作者的智慧与感情。可是在到达宝梵寺观看壁画之前,我就了解到它被当地人称作“仙画”,原因正是眼前这丰富的画象,竟无人知道究竟是何人所作,像是下凡的神仙著了画便匆匆消失了,留给后人的尽是彩色的传说和无限的遐思……后来有人说它有着画圣吴道子的笔意,然我能知道的是,500余年前,定是有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怀着内心的触动,忍耐着孤独,创作了这样超凡的杰作,深藏在川中一隅。

奈何不懂画的人遗憾其中的深意也无法领略,我只是用这不整齐的句子写出心中的情,赞叹着、惋惜着这无人知晓的盛宴的精彩和落幕。

离别时候,心中泛起了许多情愫,回想起来,大概是一半的沉思,一半的不舍,一半的凄美,一半的荒凉,而这心境没来由地幻灭,来源于与生俱有的对美的追思与感怀。

回首遥望,僻静山谷中绿林环绕的殿阁在记忆中凝结成永恒,千年不化的矿石凝成的颜色安静地绽放,它所吟唱的真与美是永生的伴侣,伴你在失意之中也能寻得诗意,人在美的意境里就会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自己的感情是那么淡薄,明白了这一层,你在这世上孤独时便不孤独,忧伤时便不忧伤,苦恼时有安慰,肆意时有规劝,困惫时有温暖,挫折时有鼓励,迷失时有航灯…


高3.11班   冯 佳
我来自高3.11班的冯佳,正为高考冲刺,虽然苦,但很幸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只会觉得充实和满足。我爱好绘画、书法和摄影,它们让我很好地与自己对话,也与自然天地对话,从中去发现和感受生命中的很多美好。人生追求:做一个平凡人,努力做好不平凡的事。人生格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雾路
高2019级11班  冯佳
大巴车飞驰,时而上坡下坡,颠簸感恰似内心的小激动。时而翻翻张鹏翮的资料,时而向窗外眺望,时而唏嘘。

离开了城市,人少了,道也窄了,似乎空气也更冷些,但多了一丝神秘。肥硕的大巴车,沿着羊肠小道,摩擦着树枝,在浓雾中稳稳前行。

喇叭声唤醒了我,双手撑在窗上,不断张望。终于,雾渐渐散了,“黑柏沟水果基地”的牌子清晰可见。只有一条路,从最开始的无名杂草过渡于殷红野果。摘下,轻呡一口,眉头一皱,“哎呦!真涩口!”扔一半便向前奔去。黄灿灿的小野菊,叶芯肥硕,叶肉丰满,好不可爱!轻折一束,嗅了嗅别在左胸的小包上。悠然抬头一望,稀薄的雾中隐隐约约有了人家。

入了青龙嘴,便发现这里是类似于老舍笔下的“济南聚宝盆”。农舍左倚狮子坡,右靠观音寨。天然的温室,呵护着这里的世世代代。俗话说人在大自然中修生养性,吸收天地之灵气,孕育世间之瑰宝。一代廉吏,张鹏翮就在此生根发芽与尘埃落定。
田陇里一对青壮夫妇握镰刀而务农,田陇旁,黄发陪伴着垂条。黄牛有气无力地甩着尾巴。穿过柚子林,绿油油的柚叶引出一条圣贤之道。一位身着绿衣的白发老奶奶立在前面,向她简单寒暄便进入正题。她用那不太灵光的耳朵猜测我们的询问,给出含糊不清的答复。我们只好无奈告别。接下来又询问几人,但他们都不是很了解。我拿着张鹏翮的生平简介,可谓功绩不凡,心中却涌起被人忽略的心痛。我不免发出疑问,历史中的人物只能活在历史中吗?
我抬头,望着天空,思绪逐渐入幻虚。
在观音寨的半腰上,一位青布简衣,移步而来关怀一方百姓,举手落音以阐心声。空谷之音,禅意浓厚,云烟缭绕。

在狮子坡上,一位官人立于公堂之上,左关帝,右周仓。威武之音,声声入耳。他清正廉洁昭雪冤假错案,他公正廉明审判达官权贵,他恪尽职守审核陈年旧案。因此,在他调离崇州时,黄发带着垂髫,妇女提着菜篮,老问牵着小羊羔,青壮拉着大黑牛,无不拦路阻轿,泣涕涟涟,悲鸣长啸而送归。

嘈杂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可谓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背着背篓,提着镰刀,脚穿胶鞋,朴实的农民形象,和在我想象里应该有个一官半职的张景云大相径庭。又是痛惜,如此高格的精神食粮却在这里“发霉”了,量变质变,最后,只有在一些历史典籍里努力残喘。心中澎湃,肩上无名多了一份责任,而这责任落在笔上。

喇叭响了,手里抱着阿婆送的柚子,拥上了车。望着山谷里的他们,心里沉甸甸的,是意犹未尽,还是惋惜不已?
白色的浓雾迅速弥漫,小镇渐渐被隐匿其中。晕黄的尾灯被白雾吞噬成一个小点,唯有喇叭声回荡在山谷里。
高3.11班  周宇杰
我是高3.11班一名安静的女生,蜀中人士,内敛沉静,喜静坐独思,爱吃、爱玩、爱拍照、爱绘画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亦向往伊壁鸠鲁式的纯粹快乐。我希望人生多些纯粹,少些算计;我希望人生可以有自己的模样,而不是追随附和;我希望人生充满希望,而不是忧伤和失望。人生格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金华山感遇
高2019级11班   周宇杰
感念与你千年之后的相遇。 ———题记
浮世三千,穷尽繁华,也只有那金华山上,还印着你的点点滴滴;那幽州台上,还余着你那徘徊不定的身影……
鲜少见到的太阳从沉沉的白雾中探出头来,仿佛昭示着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一行人就在这时节里出发,寻着你的足迹,寻寻觅觅,踏进这钟鼓迟迟的金华山。
一路上,思绪飘飞,脑海中浮现出千百种你居所的模样,不知怎的,当真正到了时,却又脑中一片空白,只是盯着,盯着那刻了“金华山”三个大字的高悬着的匾额。
暮色微凉,似有似无的夕阳余晖落在了这前山小廊。穿过楼台榭阁,登上雕龙石阶,听着道观钟鼓迟迟声,闻着寺庙烟火味,走过古木丛林,便是你的故居。不知是因为暮色四合、古木参天,还是因为这人烟稀少的缘故,心中不禁生起了一股莫名的寒意。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引着我们踏向这古朴素雅的读书台。廊腰回转,行至前厅,便见到了你那白玉石雕,君意气风发,执卷而立,真真是谦谦君子,儒雅仕生,那刻着你平生感遇的朱红木墙,更是映称着你。过了前厅,便是正院,不多不少的绿意在这暮色中更称的这小院幽深宁静。循着青石小路,左折右转,进了一间小屋,细下一看,橱窗里陈列着你的诗集,壁上尽是后人寻你留下的合影,四处转着,停在了一首小诗前一遍又一遍地默读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而我也听着你的叹息……你我远隔千年,却又近在咫尺,彼此脉脉对视……仿然间,我似乎看见了你,看见了你在书桌前泼墨挥毫,看见你执卷立于读书台上,凝视远方……
出了小屋,便见不远处有一小亭,突发奇想,便跑向那小亭,于亭中负手而立念着你的诗句:“兰若生夏秋,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咫尺天涯,千年之约,千里而来,只为这无语的相见,只为重读你的千古绝句。
和着暮色,我们一行人又迈向那曲折的山路,而小亭边那棵古木也在这暮色中缓缓向上,不知再来它又会有多高呢?
高3.1班  郑 豪
我是高3.1班一名寻梦路上的男生,曰:郑豪。我爱好文学艺术、信息技术。很多人问我,你这么喜欢文学,为什么不选择文科?殊不知,在技术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下,艺术就蕴藏在那跳跃的代码中:她们,亦是一种美。我的人生追求是“登峰造极境”。许多人不明所以,亦不知。人生格言:在他们不见我时,我已在路上。
寻根行
——乡土文化调研活动报告
高2019级1班  郑豪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在网络上大热时,一篇名为《远离你终将消逝的家乡》的文章成为关注的焦点。数十年前,人们乐此不疲地北上、南下,汇聚于各大城市。数十年后,人们摆脱了卑微的生活,不无疲惫地选择归乡,可回到故土才发现,昔人已没,昔时已逝。唯一能证明记忆中故乡的,却只剩下户口本上冰冷的文字,冰冷得让人绝望。于是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故乡是否已然消逝,宛若无根浮萍的自己是否还有归根的希望。每个人都在寻找关于根的答案。
伴随着蜿蜒陡峭的山路,我们乡土文化考察团来到了清代名相张鹏翮的故乡——遂宁市蓬溪县翰林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尽管不少地方都已打上现代化的标记,但是熟悉的乡村标记也还算完整:低矮的土胚房,原生态的花果,自由无拘的鸡鸭,闲逸吃草的耕牛,当然,还有沿途热情朴实的村民。看到女生们对路边硕大的橙子垂涎欲滴的样子,屋里的主人热情地招呼着同学们,一人塞了一个红透的橘子。在随后的行程中,不少村民热情地为我们指引方向。随着来路渐远,张鹏翮的故居愈来愈近。一个背着簸箕的老奶奶在被我们询问张鹏翮故居是否就在附近时,却熟络地回道:“你说张鹏浩啊,他以前就在这一坨……”在被我们数次纠正后,老奶奶仍不清楚张鹏翮究竟是谁。同学们失望之余又生出一种担心:难道被称为“一代廉吏”的名相到了如今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假如连张鹏翮故里的人们都不知道其为何人,那我们这次寻访注定将无处可寻。在随后的诸多问询中,村民竟都表示并不知道张鹏翮,反而还扯出一大堆张姓人名。一股迷茫感在同学们心中蔓延。当一个伟人死后连以之为傲的乡里都遗忘了骄傲来自何方,当一种精神传承到连继承的人都忘却了其精神的内涵,这多令人唏嘘!
同学们已经做好失望而归的准备。
田间,一位穿着土胶鞋、披着薄粗布的老人迎面走来。带队的老师照例上前问路,尽管已经没有了路。当问及张鹏翮时,老人略加思索,随即表示张鹏翮是他的九世祖。惊喜来得如此突然。随后老师便接着问了几个关于他们家族的问题,老人在知晓我们的来意后,一一回答了,并表示他家还存有族谱,可以带我们去翻阅。在随后的交谈中,才知晓老人名叫张清继,张家清字辈。当问及沿途的村民为何几乎都不知晓张鹏翮时,老人很淡然却又不无骄傲地说,张家历来清廉,自古百姓都知道张家,而对于具体的某一个人,因为包括张鹏翮在内的大多数张氏子弟淡泊名利,百姓反而不甚熟悉。
老人的一席话令我们肃然起敬。一个人或许会被遗忘,一种精神或许看起来在消弭,但一旦这种精神根植在了后人的心中,便注定长存。中国农村展现出的种种现状,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他们所表现的并不单单是农村这个概念的消失,还是乡土文化得以流传的血脉。在这种文化失传的表象下,承载着乡土文化的年轻人奔向远方,走向未来。而千百年后其留给世人的,或许也皆是对于其身后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
在这文化之间日益同化的时代,每一种文化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性不再是文化的属性之一,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将走向远方——一如千百年间无数次的轮回。但当身处北上广,身处异域他乡,两个出生不同,境遇不同的年轻人地道的用同一种语言交谈,有着共同的信仰,其间表现的便是这个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力,而这种文化,便是民族不枯的根。
高中部教科室  省级科研课题组
2019年1月11日